1958年,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若名的境况日渐艰难,她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加重,神情也显得有些恍惚不定。生活和工作中的重重打击,使她的精神状态变得越来越脆弱。
6月18日的中午时分,张若名独自一人来到云南大学后门外的一条清凉河边。她毫不犹豫地一跃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之中,用自己的生命作出最后的抗争和宣示。那一年,她已经56岁。
张若名之所以选择这一天结束生命,并非是早就预谋,而是当天遭遇了极不公平的对待,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当天上午,云南大学中文系召开了一次反右派批判大会,要求她当场认罪,承认多项被强加的错误指控。面对这场羞辱性的会议,张若名感到极度屈辱和无法接受。会议结束后,她默默地走向学校后方的河边,选择了以跳河自尽来表达她的绝望。
不过,张若名的自杀并非仅仅因这一场会议的批判,而是源于过去一年中反右运动中多次遭受不公正对待,心理负担日积月累,最终无法承受,才酿成了悲剧。
展开剩余85%1963年,得知张若名自杀的消息后,周恩来总理心中极为愤慨,他特意委托妻子邓颖超亲自前往云南大学调查此事,表达中央的关切。
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推动下,中共云南大学党委重新审查了对张若名的错误批判,公开向她的家属道歉赔礼,试图纠正之前的不公。
然而,因当时政治环境复杂,张若名依然未能获得政治上的完全平反。学校继续追究她退党的问题,并对相关情况做出结论,这让她的家人难以接受。
实际上,张若名与周恩来最终未能携手走到最后,正是因为她退党的决定成为了两人感情的关键转折点。
周恩来总理曾对自己的侄女坦言:“秉德,初恋往往特别美好,但要割舍决心很难。当时我也努力过,反复劝她,要她正确看待困境,要坚强些,不要因一点委屈就退党,但她不愿听。她说自己累了,想专心搞文学研究……她宣布退党后,我也下了决心,坦诚告诉她我的爱情观,结束了我们之间的关系。”
张若名,1902年出生于河北清苑县,字砚庄。1916年考入直隶女子师范学校。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,她积极投身学生运动,参与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,被选为评议部长。
在此期间,张若名与郭隆真、邓颖超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。不久,她又与周恩来、郭隆真、刘清扬等人一同创办了觉悟社,积极推动革命思想。
1920年11月,张若名与周恩来、郭隆真等人一同赴法国留学,并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。
虽然觉悟社内部提倡独身主义,但周恩来与张若名之间的恋情却已不再是秘密。每当周恩来写信给邓颖超时,信中都会提及张若名,这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事。
回忆这段往事时,邓颖超对周恩来总理的侄女说道:“当时和我们在一起的张若名,跟你伯伯接触最多。那时我甚至觉得,如果你伯伯没有坚持独身主义,他和张若名可能是最合适的一对。我们周围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。”
周恩来总理在与侄女谈论恋爱观时,主动提及了与张若名的感情经历。
侄女说道:“秉德,你知道吗?在跟你七妈结婚前,我在巴黎曾有过一个女朋友,长相还算不错。”
听完后,邓颖超也毫不避讳地说:“觉悟社的同志们都说,如果周恩来将来放弃独身主义,那和张若名的结合最为合适。”
1924年,列宁去世后,法国共产党里昂支部计划举办追悼大会,但法国政府禁止外国共产党人参加。
张若名等人决定违抗这一禁令,派她代表参加并发表演讲。
因此,她差点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。期间,她频繁被法国警察跟踪监视,且因家庭背景遭党内审查。
连番打击让张若名身心俱疲。经过深思熟虑,她决定退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,远离政治纷争,专注于学业,平复内心的动荡。
这正是周恩来所说的“苦劝无果”的原因。张若名坚持退党,周恩来随即结束了两人的恋情。
后来,周恩来给邓颖超的信中再未提及张若名,令邓颖超颇感疑惑,她写信问:“若名呢?你最近的信里怎么不见她的名字?”
周恩来向侄女解释说:“我认同马克思主义,誓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终生,愿意牺牲一切。我理想中的伴侣必须志同道合,经得起革命的考验。你七妈无疑是那个合适的人选。所以我主动跟张若名讲清楚,转而与七妈频繁通信,还向她求婚。”
分手后,周恩来和张若名没有断绝关系,而是保持了朋友身份。他说:“男女之间除了恋人,也可以是朋友。张若名是我在天津一起坐过牢的人,我了解她品格。她虽放弃革命追求,但不代表她站在敌人那边,我们依然是朋友。”
1927年,张若名考取了里昂大学博士,在法国期间,她与同校博士生杨堃结为夫妻。
1931年,张若名与丈夫回国后,被聘为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教授;杨堃则返回河北农业大学任教。
1948年,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之邀,张若名前往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。
1949年12月,云南解放。
不久,张若名在云南大学成立了文艺理论教研室,并担任主任。她还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,积极努力向党组织靠拢。
1955年4月,周恩来总理在赴印度尼西亚参加亚非万隆会议途中短暂停留云南,特地前往云南大学看望张若名。
见面时,周恩来热情握手,笑道:“多年未见,我代表小超向若名姐问好!”
此次会面,两人畅谈近五小时,回忆共同革命经历。周恩来还叮嘱她:“你当时参加的只是团组织,还未正式入党。”
这番话给了张若名莫大鼓舞。她意识到,退团比退党责任轻得多,心理压力有所缓解。
之后,她每次与云南党委谈话,均坦诚相见,积极争取入党。可惜的是,反右运动中,她还是被打成右派,最终酿成悲剧。
尽管未能平反,邓颖超始终铭记张若名的不幸遭遇。
1980年,邓颖超收到张若名儿子寄来的信,恳请云南大学为张若名做出政治公正的结论。
同年11月,邓颖超亲自关注此事,推动中共云南大学委员会作出《关于张若名同志的政治历史结论》,明确指出:“经复查,张若名同志一生为革命和人民作出了许多贡献,政治历史清楚,无重大问题。”
至此,张若名获得了彻底平反,名誉得到恢复。这一事件终于得以圆满解决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