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257年,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年之际,号称“战神”的名将白起,最终迎来了悲壮的结局。秦王赐剑,令其自尽。白起临刑前仰天长叹:“我究竟犯了什么天大的罪过,竟至此地步?”稍作沉吟,又自语:“我本该死。长平之战,赵军数十万投降,我却用诈谋将他们全部坑杀,这罪过足以偿命。”随即举剑自刎,一代战神就此陨落。
从白起临终的言语中不难看出,他的结局一方面源于战争中屠戮过多,积下了天下的怨恨;另一方面则更关键,他的战功太过显赫,锋芒盖过君主,又多次顶撞秦昭襄王,终究触怒了帝王的威严。
一、白起之死的经过
当时秦军派五大夫王陵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,而白起因病未出征。公元前258年正月,王陵进攻不利,秦军增兵仍遭惨败。秦王见局势危急,召白起出山指挥,但白起清醒地判断,长平一役虽重创赵军,秦军自身也伤亡惨重,诸侯对秦国心怀怨恨。此时贸然攻邯郸,必会引来诸侯合力抵抗,秦军难以得胜,因此坚决拒绝。
展开剩余73%秦王不甘心,派丞相范睢劝说,白起仍称病不去。最终王龁接替统军,围攻邯郸八九月不下,反被楚、魏联军夹击,秦军损失惨重。白起闻讯后冷嘲热讽,言语中暗示秦王不听良言才落得败局。此言传入秦王耳中,怒火中烧,强令白起出征,白起依旧托病抗命,彻底触怒秦王。
随着局势恶化,诸侯军频频进逼,秦王怒不可遏,将白起驱逐出咸阳。白起行至杜邮,刚离都城十里,秦王又派使者赐剑,让其自裁。理由是白起“神色怏怏,似有怨言”,实际上不过是秦王不愿承认自己决策失误,又忌惮白起居功自傲,不守臣节,故将其置于死地。
二、功高震主,威望引忌
白起之所以被尊为“战神”,是因其一生大小四大战役,累计歼敌逾百万,这在战国群雄并起之时几乎前无古人。他的赫赫战功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石,但也因此积下隐患。
伊阙之战(公元前294年):白起初任将领便大显身手,以计策击溃魏韩联军,在伊阙一战歼敌24万,为秦国东进扫清道路。
鄢郢之战(公元前278年):白起直捣楚国腹地,攻陷国都郢城,彻底削弱楚国的实力,奠定秦国在南方的优势。
华阳之战(公元前273年):魏赵联军围困华阳,白起急行军至前线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敌军,斩杀13万并俘获魏赵将领。
长平之战(公元前260年):这是白起军事生涯的巅峰之战,也是其一生的转折点。他以诈谋困死赵军,最终坑杀投降的四十五万士兵,震惊天下。此役虽使赵国元气大伤,却也令白起因杀戮过甚背负骂名。
这四大战役成就了白起的“武安君”威名,也让秦国的疆土扩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。然而,白起因性格刚直,直言不讳,未能懂得“功高必忌”的帝王心思。结果在他七十多岁高龄时,仍难逃被赐死的结局。
白起的一生,是战国时代最耀眼也最悲壮的注脚。他凭借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,助推秦国走上统一之路,却因锋芒太盛而殒命帝王之手,令人唏嘘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